阅读历史 |

第239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你们好好想想,自己在一两年时间内可以成为他们那样的战士吗?换句话问,你们是真的不怕死吗?”

她的声音并不大,但却字字都落到了所有人的心尖尖上。

残酷的真相敲醒了大部分人。

进先锋营,真是太危险了。

小命都没了,留给家里人的抚恤金与他们又有何相关?

也有一部分进入了另一个极端。

亲人被胡人杀死了,跟着甘将军才是为亲人报仇最快的通道。

死又有何惧?

最怕的不是战死,而是窝囊死!

各得其所

有位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曾说过,征兵第一以精神为主,如果没有胆气,一切均不可取。

刚刚从甘明兰口中念出来的的那一长串阵亡名单,冲击性还是很强烈的。

用来考验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大半小子们,就是最好的试金石。

这不。

最后一个问题问完后,半柱香时间之内就走了六千多人。

留下的人里。

过掉年龄不足十三周岁和十五周岁以上的,直接缩水到了一千一百五十人。

因为年龄出入被淘汰的,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

留下来的,眼里全是茫然:难道我们这些属相是狗和猪的与先锋营的气运更配?

不等他们思维如海藻一般发散。

古千夫长大手一挥:“小子们,跟昂走吧!”

考验,正式开始

就在甘明兰折腾她的百人亲兵选拔时,七万多青壮新移民终于抵达了瓜州卫。

这些人,比从边城一路走来的半大小子们,有心眼得多。

越是接近关西七卫,他们走得越慢。

害怕一来就被拉去战场填了坑。

直到和几个关口的驻军一再确认。

得知熊总兵等人不仅将关西七卫彻底收回,甚至还把胡人的精锐杀光了二十几万人,他们才得以现身。

对此,驻军们倒是不以为然。

实在当前要干的事情太多,劳动力奇缺。

为了冶炼大量的铁器工具,哈密卫的露天石炭矿已经开始了小规模的开采。

当务之急,还是要把石炭矿先给圈起来。

圈上那么一大片地,里面涉及到的工种不少。

统领瓜州卫的千夫长当即发布了招工令。

“哈密卫现在需要:泥瓦匠、铁匠、木匠、雕匠、窑匠等各种匠工。

招工数量不限。

驻军提供食宿,大匠工钱每日六十文,小工工钱每日三十文,工期预计三个月,一月一结算。”

啥?

初来乍到,就找到了这样的好差事?

有手艺的欣喜若狂。

心里默算了一下,三个月能挣五两四钱银。

或许这些银钱在关内买不到多少粮食,但他们一来就打听了关西这地儿的物价。

米面的价钱虽然不知,但这些银子还是可以买三只羊或半头牛的!

而且,这个招工人数不限。

当即,报名想去哈密卫干活儿的队伍就排起了数条长龙。

排队过程中,不少人心中很是忐忑。

有低声颤抖着问的:

“大哥,以前咱们几个都没啥手艺啊,能不能挑中咱们?”

当大哥的是几个弟弟的主心骨,他悄声道:

“我刚刚和一个兵卒打听了这里面的道道,说是哈密城如今人多住不下,城外的绿洲又被本地人给占了。

熊总兵打算建一座比现在哈密王城还要大的新城,这里面需要的工种多了去!

那些大匠的活儿咱做不来,挖土、运土的事儿要不要人?

说是要用砖瓦建城池,那摔泥砖坯的活儿咱总能干的吧?”

“哎!这个可以有,弟弟有的是力气!”

尽管这个当大哥的说话声量不大,周围也有不少人将他们兄弟的话听了去。

一个个都露出感激与安心的神情来。

是啊!

这七万多人里,匠人才占多少名额?

更多的人,合该适合干那些个笨重的体力活。

管吃住,哪怕一日工钱只有三十文,一个月近一两银子的活计上哪儿找去?

家里的女人和老人落在后头大约半个月左右的路。

要是得知他们一来就寻了好差事,说不定得多欢喜呢。

排队。

一个个的照着规矩排。

时不时的,人群里会爆发出惊呼声。

一个汉子没想到那么顺利,至今还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:

“军爷,我,我真能去哈密卫做铁匠吗?我十二岁学打铁,你看我的手,这上面全是被铁花给烫伤的!”

登记造册的边军点头:

“铁匠现在是最缺的!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